在不同國家間旅行,尤其是到了有地鐵的都市,交通費用常是抵達一個地方最先計算的項目
不止一次一下飛機/一出車站就開始研究各種不同的票價
單程票、十次票、一日票、五日票、週票、月票、年票(嗯⋯⋯旅者是比較少會需要年票)
而決策方式不外乎就是
待幾天 = x
一天幾個景點 or 一天搭幾次車 = y
單次車程所花費用 = z
x * y * z 的結果去比照日票或週票等價錢
但這只是個科學算法
而實際上,旅行的過程中,所以有情緒都會被放大
所以當選購的是單程票時,在每一次搭乘交通工具時,心裡或多或少會去想到多花了一筆交通費。但是買的是一個時段內無限制搭乘的票時,在機器前結束交易後的每一次使用,都會傾向於「轉到了」這種偏向正面的情緒。如果對當地很熟悉,有辦法精確估算所有的交通,或許負面的情緒產生的機率可以降到最低,但每一個景點逛的時間本來就不容易抓准,去之前,查再多資料也不見得符合身歷其境的感受,加上一時興起想多加入或刪除的行程,不可預知的身體狀況(腳酸之類)⋯⋯等等,車程次數算是很難預估的一個項目,特別是像是倫敦這種一到週末就有數條地鐵線停駛的城市,連居民也不見得能預估這個週末哪一條線會停駛,更別說是旅者要事前把這個部分規劃進去了。
而某時段內無限制使用的票卡,使用者在使用時,一來無需費心去辨別該城是各種不同交通工具的差異,再者,也像是為了旅行過程中的交通添了一份保險,搭錯車,搭錯方向,實際距離比想像的要遠⋯⋯等等。也保留了旅程的變動性。
除了旅行之外,手機話費也是相同道理。
在台灣,有網內互打的優惠方案。而在美國、英國或者中國,更勝的優惠方案更是不勝枚舉。
有離峰時段每費通話。
有像網路費用一樣,每個月固定話費,可以無上限(unlimited)的境內通話或簡訊。
有每個月以極低的固定費用辦理群組內無上線通話。
如果要仔細去談專業的商業成本技術差異,我就是個門外漢了,但是就身為一個實際的使用者來感受這些方案,這類型方案帶來的附加價值是不可計價的。
要是有人認真地問我確切省下的費用,好好估算下來可能不見得有實際金錢上的嬴面,但是這個購買行為附加的是我使用電話的舒適程度。
例如,商業信件往來多次,不如直接一通電話能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例如,只是想要簡單的幾句問候,關心一下對方。
例如,朋友在找路時,是維持著通話陪他找或是掛掉電話等會兒再打(或者就不打了)
那些很細微的匆匆想要結束通話的情緒,在電話裡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簡單來說,就像是去餐廳用餐一般,食材與瓦斯費加上人力成本這些,是敵不過餐廳所提供的服務與環境的。當消費行為進到心理層面時,付出去的費用除了購買實質物品之外,還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在購買心理上的舒適。
獻醜完畢後,還是要讓專業的來
最後附上 廣告大師 Rory Sutherland 的一篇演說,他在演說中,更加深入淺出地指出科學方法與人類心理實際感受之間的盲點,在他的演說中,不止一次諷刺了英法花了巨額在縮短火車車程這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