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9日

【倫敦】Material Lab



今天來介紹個好地方 -Material Lab
它位於倫敦市中心 Oxford Circus 站的東北邊,如其名,是間材質資料庫。

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材質,說「各式各樣」有點籠統,具體而言,兩層樓的資料庫中的材質稍微偏室內裝潢,有壁紙、瓷磚、木材、皮革、布料、塑膠、以及各種色票。每樣材料背後都有相關的說明與介紹,以及提供材質的廠家,所以需要相關的更多資訊,可以按上面的資料去聯絡廠家。

這裡有許多樣本是可以取走做參考的,在牆面上取下所有你需要的樣本後,跟工作人員逐一把這些樣本的編號登記下來,並註明自己的身份與這些資料的用途後即可取走。

這邊的好處是,有許多廠家提供的材質,可以先做一番初步的查詢,之後有需要的話,或者上網查詢,或者進一步造訪即可。不然多數廠家都會位於荒郊野外 窮鄉僻壤之類的地方,一趟車程去到現場,實屬勞民傷財之舉。


除了單單擺著這些材質之外,Material Lab 也會舉辦 workshop,參加設計周,或是跟一些學校、工作室⋯⋯等合作。在他的網站上可以查到他們近期的活動,或是加入他們的mailing list

Material Lab
www.material-lab.co.uk
+44 (0) 2074 368629
10 Great Titchfield Street
London W1W 8BB


以下是 Material Lab 的照片


樣本後面的標號與相關資訊


整牆整牆的壁紙樣本



各式木材,以各種語言標示該木材





整面牆依顏色排列的壁紙樣本



資料庫後方式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也有桌椅供人瀏覽樣本


地下室還有更多的建材



地下室牆上的建材介紹





皮革


布料與皮革


布料







2014年11月3日

救回 Keynote 在更新過程中損毀的檔案

檔案死掉的驚嚇相信大家都知道,這邊就不多贅述

我發生的狀況是這樣的。(請 ctrl + f / ⌘ + f 跳至「正文開始」以跳過狀況敘述)
我打開 Keynote 要從先前已經編輯好的檔案中擷取資料,但是可能是版本更新之類的原因,跳出了這樣的對話窗:



這種狀況通常也就只能應「好」


在截取資料的過程中,稍微動了動檔案,結束時跳出了



基於不想要去動到原來的檔案,我就按下了「回復」,接著,整個 Keyshot 就呆滯不動了,驚慌失措中,我就使用暴力,把 Keyshot 右鍵,強制結束了。結果這個檔案就再也打不開了。我到了原本儲存的資料夾去,就只有這個畫面



上面的是我原本的檔案,下面默默地多了個同檔名的資料夾,有了前車之鑑,這次要冷靜應對,腦袋中轉過數個念頭後,在完全回憶不起先前跳出來的對話窗有什麼關鍵字的情況下,上網輸入「救回」「Keynote」「檔案」找到這篇文章「救回損毀的Keynote檔案」(輸入「recover 」「Keynote」沒找到什麼有用的資料。)但是 根據這上面的方法,按部就班的操作一後,依舊沒見起色,本著舉一反三的精神,開始推演其他解法。

ps 「右鍵」只是個說法,您的電腦可能是「雙指點擊」或者其他等同效果的操作方式



《正文開始》

為了保險起見,先把檔案複製到桌面上,再開始動作。

整個 *.key 的資料夾複製到桌面後,右鍵進入「簡介」



就會發現這個資料夾有個落落長的副檔名(*.sb-eded.........),在名稱與副檔名那邊把整個副黨名刪除,也就是只留下 「*.key」



這時它就會詢問是不是要改副檔名,此時選擇「使用 .key」




讓它跑一下後,就可以在桌面上看到原本變成資料夾的檔案恢復成 Keynote 檔了,並且可以順利點開,一如既往。再把這個檔案存到想存的地方即可。


由於檔案是不清不楚地救回來的,只是目測看起來一切好好的,也不知道過程中是不是有捨麼地方損毀掉,所以被嚇傻的我,還是會留著原本看似壞掉的檔案,把這個救回來的檔案以新的黨名儲存。

而就回來的這個檔案在關閉的時候還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個部分把檔案另存新黨就可以解決。
不過另存新黨後,這份檔案的製作日期就是被另存當天的日期,不是最初創建這份檔案的日期了(好吧~這部分只是我個人的龜毛病發作)


2014年6月11日

Saint-Émilion -- Macaron & Wine(以及業餘的購酒經驗分享)



Saint-Émilion 是波爾多地區右岸的一個葡萄酒的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egée 原產地限定) 產區,一個周圍都是葡萄園與酒莊的小鎮。沒有什麼舉世聞名的觀光景點,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老小鎮,鎮上舉目所見,有將近一半的店家都在賣酒,鎮外放眼望去,就是整片整片的葡萄園,我造訪的時候為春天,不是葡萄的產季,也不是觀光旺季,鎮上一派悠哉,鎮外一片光禿,不過這樣的閒適,我倒是蠻喜歡的。
食色性也。以下先來說說這個小鎮的特產 Macaron 與葡萄酒。





MACARON


這個小鎮除了稍後會簡單介紹的葡萄酒外,還出產「復古版的macaron(馬卡龍)」。推測這種 macaron 是平常一般認知中的嬌貴 macaron 的原型,他們的基礎原料都是蛋白與杏仁,烹調方式都是烘焙,不過在 Saint-Émilion 的這種,非常親切,他是個相較之下非常豪邁灑脫又溫暖的點心,外硬內軟,酥硬的表皮比菠蘿麵包的表皮不油後再硬一點(菠蘿麵包的皮去掉蛋黃與奶油的感覺),口味清爽明快中又有甜味讓扶著的味道往下拉一個穩定扎實,吃起來有點像是古早味的手工餅乾,但是裡面微濕鬆軟的部分又增添一點洋氣的柔美。一合約莫三四歐,裡面有二十四片,每片都排好黏在紙上(沒錯!真的是黏在紙上,要摘下來吃)

嬌貴Macaron 的整理:Macaron at Paris

 (路邊隨便找一家順眼的買來嚐嚐味道,因為⋯⋯請見下張圖的解說)



 (這間是間老店了,為在鎮上東北邊快要出了鎮的地方,我總是很幸運的會在店家年度公休日造訪,這種員工集體放假出遊的訊息,在網路上查不到啊~我一再盯著店門口貼的公告,跟自己說,我看不懂法文,事情一定不是我想的那樣,他晚點就會開門了⋯⋯是情就是我想的那樣,他不會開門)





WINE



簡單來說,波爾多地區已波爾多和分左岸(left bank)跟右岸(right bank),兩岸釀的葡萄酒通常都是以 Cabernet Sauvignon 和 Merlot 這兩個品種的葡萄為主,不同比例調配⋯⋯(如果這時你開始在思考那兩個字的發音,或者開始想那是什麼意思的話,不要緊張,我等會兒就翻譯,如果你對那兩個字沒有太多的認知障礙的話,請跳出視窗,好好回去看你的像樣的資料,以下的內容對您不會有太多的幫助)。


好的!我們現在來把那些「葡萄語」翻譯成白話文,右岸拿來釀酒的以及在調配上比例比較高的是一種比較肥碩的葡萄,這種比較胖的葡萄產生的結果就是,通常岸的紅酒會果味比較飽滿,喝起來比較親切,可掬,然後酸味可能會多一點,但是這個部分在飽滿方面反而讓他不會太呆板。比較一般一點的,味道就會簡單一點,可能在果味之後,味道就扁掉了,感覺會有點像是把水果擦一擦直接就啃來吃了。比較好一點的,層次就會比較多(水果款式比較多),從開始到結束,會覺得好像要說什麼的時候,下面一個味道又出來了,然後也抓不到,就隨便了,反正享受就好(好吧~這是我個人比較懶散,無法費心思去弄清楚他)。而岸的酒通常是用一種比較精實比較小點的葡萄主打(左右岸的大小只是相對值,事情沒有嚴重到像是要剝皮吐籽的大葡萄以及無籽小葡萄的大小差異那麼誇張,他們都是洋葡萄,就那樣)所以常起來的味道也比較精實幹練渾厚,但是又不是脂味,比較有種植物樹木的感覺,會在隱約中有點像是要嘗到了葡萄蒂似的,香氣比較沈穩,不過蠻容易是單寧偏高,要稍微等一下的。我自己如果是要挑大伙兒同樂的酒的話,會優先考慮右岸的,基本上是廣結善緣的安全牌,不過自己要喝的話,我是傾向優先考慮左岸,我覺得比較刺激有趣,也比較喜歡他味道的走向。(不過這之中的有趣,有一部分是來自于我都記不住酒莊名字,也搞不清楚誰是誰,我記住酒標字體跟排版已經是目前的極限了。大概是種瞎子摸象般的驚喜)


以上說那麼多,無非就是要選酒、買酒、喝酒,懶散如我,至今仍舊覺得最快速便利的方法就是直接跟店員說預算跟用途,讓店員幫忙挑(目前為止沒有試過這之外的方法 − 在單價較偏高的購買行為方面)。不過在溝通上有幾個方法,供作參考。


首先,當然是找家店員的溝通方式讓人覺得舒服的,這見仁見智,像我對於市場價格沒什麼改念的狀況下,就是找個看起來沒有在騙我,或者是就算被他騙也心甘情願的。這次在 Saint-Émilion 的經驗是,我跟店員說我只是隨便看看,他還是遞了一小杯蠻特別的給我,說是讓我可以更享受「隨便逛逛」的過程,原以為我隨便逛逛他也「隨便倒倒」,但是我「隨便嚐嚐」後發現它一點也不隨便,是款既成熟又特別,樂趣與驚喜很多的酒,多走兩步後實在忍不住轉往櫃檯跑去問他到底是拿什麼給我喝⋯⋯於是生意就這樣談開了。

(店員招待的酒)



在願意相信店員的情況下,就可以來抓一下自己的預算了,到底願意花多少錢在這件事上。在歐洲地區,通常十歐以內就可以買到還不錯的了,不過要稍微小心六歐以下的,因為稅制的關係,還有包裝運輸種種,每瓶六歐以下的,酒商每一瓶的獲利大約只有兩三歐,甚至更少,這時就要思考,獲利那麼低的情況下,酒商是裝了什麼進到瓶子裡咧?
二十歐左右,就可以期待豐富程度以及各種味道的協調性。三十歐左右大概就是標準經典款,該產區該品種該是怎樣就怎樣。而四十歐左右要嘛是經典中的經典,不然就是在口味或混合的方式上有特別或者卓越的表現。但這也只是大方向,一切見仁見智,而且有時候影響價格的是一些很無聊的原因,像是商業炒作、量少、當年氣候不好所以產量不好、品牌、過度偏激的限定產區(這種事在舊世界,也就是傳統的葡萄酒產區還頗常見)。
再不然⋯⋯可以打店話問一下令尊令堂或者國小老師,如果已婚的話,問一下你的配偶看他怎樣才不會跟你離婚。


店員可能還需要買方多提供一點資訊,或者目地、或者佐餐、或者口味、或者個人興趣
目的部分,如果考量要贈禮或是在什麼場合上要用的,那可能就會考量一下酒標上是不是有什麼厲害的東西,像是年份或者酒莊,好比店員就問過我:「big brand or good value?」據說在大豐收的年份,就會有比較大的機會用比較低的價錢買到比較厲害/知名的酒莊的產品。
佐餐方面,就是直接告訴店員你是要拿來配什麼菜用的,除了動物的種類(魚、雞、牛、羊、豬)外,最好說一下烹調方式或者是哪一地區的料理。


如果特別在意口味的話,常用的關鍵字有:
light/full body, leafy, fruitful, flora,  high/low acidity, high/low tannin
當然,可以用來描述酒的單字不止這些,但是其他的,要嘛說出來就要牽扯到價錢(木桶或木塊產生的:biscut, meaty, toast, chocolate... ),不然就是也沒什麼好影響口味的。當然還是有像是「paasion fruit, stone fruit, bready...」這一類比較細點的描述,是說,如果你都知道到這步田地了,你究竟是為何還沒有關掉視窗?(btw, 如果想要說出bready 這個字,那你的預算可能要再多抓個十歐,不然就是你前面講的其他關鍵字的品質準備好會下降個十歐左右)


有件比較弔詭的事是酒的年份,很容易會有錯覺,覺得年份久遠的酒似乎比較厲害。但我覺得酒的價錢不能單看年份而論,還是要綜合地把產地(土壤、氣候)與釀法(木桶、木塊、香料、鐵桶、手工、機械⋯⋯)一起放進去考量。有時候,雖然年份久遠,但是酒本身就一般般,那也就沒什麼好跟雖然年輕,但是精緻的酒來比。
年份這件事,比較可以去考慮的一個方向是:一般而言,粗製的酒,通常不能放太久,會像利樂包果汁一樣,兩三年就過期壞掉了,所以超過三年以上還敢放在架上賣的,那應該在製程上不會太差。而法國地區不少小酒莊,釀一釀就在當地賣一賣,沒有特別出走他鄉的,有時候,以普通的價格(十幾歐)就可以買到十年以上的酒了。
另外一個大方向是:放得久的酒,在歲月中,味道會逐漸調整,互相融合,所以開瓶喝到的時候,整體味道在嘴裡的協調感會相較之下好一點。而年輕的酒,味道可能又會比較顯跳分離。
簡單來說,年份這件事可能有些什麼可以期待,但是不足以單一的被拿來論酒的生死。(我這邊說的主要指時間的前後,不是當年氣候好不好的部分)


個人興趣的話,就我自己來說,抱著探索新大陸的心態,就會跟店員說我希望可以是哪一個產區的,請他根據我期望的價位跟產區幫我推薦。基本上,那個地名所指的地方越小的,通常限定就比較多,那相對來講,可能會比較精緻點,簡單的舉個例子來說,在報上自家地址時,如果說是住在信義區,那好像就比住在臺北還厲害一點點,如果進一步在報地址的時候報的是街名又或者甚至是報建築物的名稱(「帝寶」之類的)那好像又更厲害了,但這也只是相對值,豪宅裡面也不見得都是住著好人或是好野人。回到正題,如果說想要很仔細的去追知名酒莊的話,當年拿破侖(就是那個穿著高跟鞋的捲毛)有把波爾多地區的酒莊分級,除了當年的四個加上後來升格的一個並列五大酒莊之外,其他二三四五級的酒莊的產品也不乏佼佼者,加上愚鈍我,有時實在是沒有慧根去弄清出他標示了「Grand Cru」到底要表達什麼(以及,限定更嚴格的也不在我的消費範圍內)所以就是認認地名就差不多了,而波爾多地區左右岸的幾個關鍵地名如下:

左岸 (left bank)
Médoc
Haut-Médoc
Pauillac
Margaux (五大酒莊中有個酒莊就是 Château Margaux,所以要看清楚上面寫 Margaux 是指地區還是酒莊)
Pessac-Léognan (出了波爾多(這個城市)往西南邊的火車就會分別停經這兩個小鎮)
Saint-Estèphe (這個地方好像比較少在第一時間被列出來討論,只是我有幾次剛好嘗到來自這邊的好味道)

右岸 (right bank)
Saint-Émilion
Pomerol

另外還有個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專門出產貴腐酒(甜白酒 nobal rot) 的 Sauternes ,他位在波爾多地區的西南邊。這類型的酒,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甜了,但是不可否置的是,他真的是非常精彩,一瓶瓶味道的差異性很具體,其中特別好的,齒頰留香餘韻不絕!喝完後幾個小時在鼻腔裡都還感覺的到他香氣充斥著。女性友人對這路線的酒接受度都蠻高的。




以下附上這個小鎮的一些觀光照片:


 (有許多的wine tour 可以參加,其中有免費的也有要付費的,資訊都可以在information centre 取得,照片中的La Rose Brisson 就是鎮上其中一個可以免費參觀的)




 (從小鎮的東側往裡拍)



(Le cloître des cordeliers)



 (Le cloître des cordeliers)



(這樣遼闊的畫面,光看著心情都好)



(雖然他除了葡萄之外好像就沒什麼了,但是就是讓人一片舒暢)



(Les grandes murailles)



(雖然只是個小鎮,還是玩到夜幕低垂)

2014年5月30日

Milan Salone 2014



 (整個米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掛旗與立牌,照片中那種紅紅的掛旗是 Brera Design District 的範圍,而有些廠家都會在門口放著照片左邊那樣子的立牌,根據他參與的單位不同,立牌也會不同)


基於不知道該翻成「米蘭傢俱展」還是「米蘭設計展」還是「米蘭沙龍」,我就保留他的原文了。

這次是第二次看這個展,不過前一年只匆匆地看了一天就走了,這應該算是第1.3次看展。前前後後來自于各方友人提供的看展資訊,讓我得以每次都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逛完我想看的。


BASIC INFO

如同先前在「倫敦設計週(London Design Festival 2012)」提過的,Milan Salone 跟平常認知的一個展場,買票進去,看完離開是不大一樣的概念,它是一個遍佈整個米蘭的一場盛會,這個期間所有與設計沾邊不沾邊的機構、媒體、廠家通通湧入米蘭,共襄盛舉(分一杯羹)。除了幾個大的展區外,很多(非常多)的店家就去註冊一下(費用詳情我就不清楚了(*註)),然後在門口放個立牌,在地圖上取得一個標點。

*註:所謂費用,據我所知,就是去登記,然後就會再展的手冊上得到一個篇幅可以放簡介,並且在看展地圖上得到一個標點,以及在門口放上立牌,告知路過的普羅大眾你的店或工作室也有參與這場盛會,歡迎參觀。


基於實在是太多的有關係沒關係的基構與人士通通響應這場盛會,要在為期一周的展期間看完全部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也沒有必要),所以稍微要提綱挈領一下。最快的方式是先取得一本由 Interni Magzine 出的看展手冊,手冊在幾個大的展區的 information centre 都可以取得,而一些showroom 也會放。手冊上面會有張地圖,還有各個大小 events 的時間,在上面標好一定要看的展與一定要參加的events,然後稍微做點時間規劃。非常想要去,錯過會抱憾終身的,要事先查好入場要求,有些會要名片,有些需要事先登記,有些可以現場填資料,有些會限定入場者身份(設計藝術類學生、媒體、廠商),有些每天開放的對象不同⋯⋯等等。而前面提到的手冊,也只是個參考,上面沒有太細節的道路,而且有些標點不完全精准,或是有些沒有更新到,雖然大致上八九不離十,不過非看不可的,還是先稍微查一下比較保險。除了手冊外,下列這幾個網站也有相關的資訊,不過都是線上的地圖。

Milan Design Week 2014 Guild
Designboom 出的地圖有events 也有展,這是2014 年的,接下來幾年如果有要看展的話,可以是這搜尋看他們有沒有再出。

Fuorusalone 2014
這是 2014 的,之後的,在網址上把它改到當年的年份應該就可行了

Archiproducts : Milano Design Week - Fuorisalone
我倒是沒怎麼用過這個的地圖(實際上,我主要還是仰賴實體的手冊),只是在整理這篇的資料時查到順便放上。

MOST
在 2013 的時候,是用這個網站註冊到我的 barcode 的,不過 2014 的時候,他就顯示他們來不及參展,所以不會在四月的 salone 共襄盛舉,至於往後,我們靜觀其變。



(出手冊的 Interni 大概就是長這樣,我是指,手冊封面的風格大概就這樣) 



HUBS

我的規劃方式是,以幾個密集展區為時間劃分點,如:一個早上 Triennale di Milano,一個早上 zona Tortona,一個下午 zona Ventura 其他散的就有空路過時順便瞧瞧,沒有空就跳過,大的展區中會被我跳過的依序是 Cosmit Brera Design District ,因為前者據說以商展為主,所以我興趣相對較小,不過也是有朋友把這個列為絕對不可錯過,褲帶勒緊也要優先買他的門票的,所以就見仁見智了。而後者多是原本就是 showroom,所以我覺得不用特別在展期去看,路過米蘭的時候去逛逛街就可以逛到,加上又在市中心,很容易就會路過,所以不特別規劃個時間給他。這邊後來我是在看完 Triennale 後,等晚餐前的空擋(其實將近一整下午)在這一帶到處閑晃逛的。



它本身就是個museum,位於地鐵 Piazzale Cadorna站,我當天是徒步走過去,搭地鐵的話,出了地鐵後往 Monumental Cemetery 公園的方向走,它位於公園的西邊中間,地鐵位於公園的西南角。 只有museum 本身需要票,而其他的展都可以自由走進去參觀。需要購票的範圍其實很小,我個人光是看開放的展就已經耗盡當天早上的體力了。好在它後面有一大塊草地,可以曬著太陽發呆休息。



這區以 Via Tortona 這條路為主軸,抵達地鐵 Porta Genova 站後,要先走天橋過鐵軌,下了樓梯後沿著與鐵軌垂直的那條路走,那條路就是 Via Tortona。這整曲集滿大小不一的展區,比較大一點的三個大展區分別位於過了圓環後的道路兩側,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只去了位於南側的兩個密集展區,與其他比較靠近鐵路的零散展,一個需要換名片,或事先註冊,或現場填寫資料,另一個可以直接進去。



zona Ventura (Vertura Lamberate)

這邊在Interni Magzine的手冊上是找不到的(他只有一個箭頭,指著地圖外的方向說,再過去就是了),它位於地鐵 Lambrate FS 站,也是出了地鐵站後,往火車站的方向,走地下道越過鐵軌,沿路就會有插著旗子引導大家前往了。Ventura 也有他自己的地圖,到 information centre 就可以取得,或是在官方網站上也可以查到。



這幾些個地方我個人非常情緒化的感覺是。
Triennale  比較偏官方團體或大型機構。
Tortona 比較是品牌、工作室或大公司分設的設計子公司,或者大公司的創新設計部門。
Ventura 稍稍小眾或是出奇制勝的工作室。
Brera 就是原本就是店家的展間居多。
Cosmit 至今仍未去過,並且基於看三天展就會精神崩潰的狀態來說,沒有特殊狀況的話,我未來還是不會去(我大概都會在順位排到他之前,精神崩潰,逃離米蘭)。






EVENTS


除了展之外,大大小小的 events 也是 Milan Salone 的一大重點,所謂的event 包含演講、座談會、開幕、頒獎、媒體招待會⋯⋯等等。多數發生的狀況是,展區到五六點左右就開始不對外開放,廠家會開始整理場地,擺上無限供應(?)的飲料與小點心(tapas 之類),等到約莫七八點,受到邀請的來賓會陸續進場,受邀的來賓會在門口出示邀請函後入場。

 (晚會過程中就會一直有工作人員端著飲料與小點在會場裡穿梭)

這樣的聚會會有媒體以及相關領域的人來參與,加上 Milan Salone 是場國際性的盛會,是設計師們推銷自己的大好機會,可以在現場與各方人士交流想法與觀點,又或者可以跟設計師本人對話,聽設計師本人介紹他的作品(還有創作過程中的辛酸史)。是非常有意思的活動。

而所謂「受邀來賓」其實沒有太過的困難,可以先上網查看這些 events 需要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參加,有些就是提供名片、有些是要在網上先註冊、有些是廠家會發出邀請函,受邀來賓可以攜伴入場、有些就則是呈現來者不拒的態度,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

第一次走進這樣的event,其實是誤打誤撞。
去年在看展前,友人傳了個網站給我跟我說要註冊才好看展(MOST),我填了填資料(專業領域、聯絡資訊等)就得到一組條碼,那組條碼在某些展區會被要求要刷這組條碼,對方可能想知道都是些什麼人去看了他們的展。而那天逛其他展逛到傍晚,多數的展都關門了,剛好看到某個門口有立牌的展依舊門庭若市,就走過去探個究竟,門口警衛跟試圖進場的人要求要看某個東西,不疑有他的我就把印出條碼那張紙給他看,他撇了撇頭就讓我進去了。進場之後,我傻了一陣子才意識到我走進人家的酒會了(發傻的過程中,內心浮現的字句包含「產品咧?怎麼都被放在旁邊」「食物怎麼這麼多?是種新的設計概念嗎?讓食物在充滿傢俱的空間中流竄?」「裝食物的容器可以夾在酒杯上耶!難道這是他們的設計」「誒?怎麼這麼多人在互相自我介紹?」「那些人在後面那個空間幹嘛?那邊又沒有東西可以看」「那個看起來像媒體的人為什麼對著不像是設計師也不像是產品的東西拍照?」)。意外走入也非我本願,但是我進得來的話,也許它本身就是很歡迎各式各樣的人一起來參與的,既來之則安之,雖然在沒有頭緒的情況下,我也不好冒然找人搭話,但是待一會兒看看聽聽那些英文、義大利文、以及我無法辨認的語言交雜的對話與互動,也是件有趣的事。


 (2013 的某一個event 的現場 at Brera Design District)


之後又有一次,是朋友受獎,我以陪同出席的方式入場參加。開始前,就是受邀來賓們在現場穿梭、交流,開始頒獎典禮後,先是一些廠家的介紹、得獎作品以及得獎者,逐一介紹並授獎。後面又是一陣的交流活動。透過朋友的引薦,很直接地聽到得獎者介紹他的作品,還有創作的辛酸史。

我的看法是,展本身自然是不可多得,難得有這樣的盛會讓許多設計、設計資源湧入一個城市,在短時間內可以讓自己大量的暴露在爆炸的資訊中,無疑有益無害(即便開始出現「我幹嘛做設計」、「我到底在做什麼」、「我真的在做設計嗎」這些想法,也未嘗不是件好事)。但是那些不會動的產品、材料⋯⋯等,事後都還是有機會可以從別的管道獲得。而這些 events 提供的是一個跟真人交流的機會,而且是跟大量的真人交流,我覺得更俱有參與的價值。

 (event 現場大家拿著食物飲聊走來走去聊天)


(路過 Jaime Hayon 的媒體招待會,捕捉到窗裡的 Hayon) 







以下是一些照片
更多照片可以在這個相簿看到:Milan Salone 2014

 (2013 某個展 at zona Tortona)


(Lexus Design:Amazing 2014 Milan )


(CITIZEN-Light Is Time 2014 at Triennale・這是2014 蠻受矚目的一個展場,他把錶的零件上了金色掛滿者個展場)

(Triennale裡的一個展區) 


 (Triennale裡 Puglia 的展區)


 (Triennale的草地,這片草地上也有一些展品、展區)


 (Bellaria Design:La Grande Bellezza  at Brera Design Districts)


( Peugeot Design Lab 2014 at zona Tortona)


 (zona Tortona 2014 的其中一個hub)


 (Malìparmi - Family Dress at zone Tortona 2014・Fashion 類的也會來參一角)


 (Ventura 2014 的其中一區)

(events 形形色色) 


 (events 的形式不一,有後院大家就會遊走到後院,再晚一點,飲料杯與食物的容器就會陸續在後院的角落出現--以「垃圾」的方式)


(2014 的 Ventura 的其中一區接近傍晚的時候出現的街頭表演)




最後,感謝得獎的朋友把我帶進她的頒獎典禮,
希望她可以繼續得獎,我願意繼續陪同受獎